死亡的功能—>进化的方向—>生命的意义 ‖《病者生存》读前感
《读前感》第 230914|046 期
正文大约3000字,阅读需要10分钟。
1. 综评与建议
综 评:★★★★4星
新意度:★★★★4星
全面度:★★★☆3星半
专业度:★★★★4星
本书,适合 对病症的本质、生存竞争、生物学感兴趣的人 阅读。
本文,适合 哲学爱好者 阅读。
建议收听文末音频,或借阅,或购买电子书。
2. 作者与内容
作者:[美] 沙伦·莫勒姆,乔纳森·普林斯
前者是哲学博士、医学博士。
著有《性与五感》《遗传》《重启DNA》等,曾任《阿尔茨海默病杂志》副主编,获得多项专利。
后者曾任克林顿政府高级顾问和演讲稿撰写人,著有《家园:我们生命的蓝图》。
内容:2018年7月 中信出版
本书结合进化论、遗传学和生物学,重新看待疾病——有的疾病曾经帮助人类走出严寒、饥荒、瘟疫、缺水等危机,人类生存和繁衍离不开疾病。
3. 吐槽与感悟
评价图书,不是推销图书,必须吐槽。
槽点1:书名是噱头,书里面灌水。
这其实是美国大部分大众读物的特点。
美国的出版业非常发达。
但是,在发达背后,不只是出版物“多而好”那么简单。
好书,都是烂书堆出来的。
美国的出版业,与他们的电影业有许多共同点。
美国的好书好片多,但是烂片烂书更多。
我们经常抱怨国内的烂片多,不如美国,那是因为我们没机会看到美国的烂片。
就以香港电影为例,当年我们在录像厅的小黑屋里,看了多少香港烂片,而且那只是一部分。
正是这些烂片,发现、养活、锻炼了导演、演员等电影人才,培育了整个电影工业的技术和产业链。
奥运冠军“杨倩”,平均每年打掉子弹5万。
也就是说,一个射击冠军,在最好竞技状态下,每1个10环的背后,都是成千上万子弹。
周星驰漫长的龙套经历,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但是,我们的注意力也只是看到了少数成功者背后的少数烂片。
大多数成功的烂片,既不被我们注意,当事人更不会有意提及,于是,这也就出现了另一种“幸运者偏差”。
在烂书的背后,是强大的出版业。
从发现和发掘图书的内容、人才,到经纪人模式、市场策划宣传,再到培育、引导各类阅读人群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,我们的出版业,只能说是刚刚入门。
如果不是我们的市场广大,内部又没有壁垒,出版业的业态会更差。
我们的科研向科普转化,向大众出版物的转化,比科研技术向产业的转化还成问题。
在美国,差不多所有行业的顶尖级和新闻人物,都会出书。
甚至是锒铛入狱的负面人物也会出书,而且这些书都比较畅销。
他们内容的发掘能力、宣传策划能力可想而知。
以此书为例,本书的第二个作者,就是一个职业撰稿人。
本书的内容本来并不讨喜,但是,经过他的改造,可读性明显变得非常强。
这种以科技成果为主的内容向大众出版物的转化,也不是我们的出版行业一时半会能追上的,而科技研发本身也不容乐观。
倒是我们的小视频创作能力遥遥领先,包括一些科普的长视频,也都有不俗的表现。
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转化成读物,只是,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有阅读习惯的已经不多了。
而且,科普小视频内容上原创的不多,都只是更好的演绎现有知识而已,
因为我们的新原创知识还不多。
在强大的出版业背后,是科技和文化的发达。
出版行业,是个高度依赖内容的创新和创意的产业。
只靠再版图书和翻译图书,或者是在形式上搞一些花招,那是发达不起来的。
重要的是原创,是新玩意儿。
美国的科技发达,自不必说。
科技发达背后,是他们的实用主义。
以心理学为例,虽然心理学诞生于欧洲,但是其充分发展却在美国,而且传播到美国不久,就在人才选拨、商业广告、生产生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实用主义,远非我们的教授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些凑数的论文所能比拟。
同时,各种学术派别的协会高度活跃,学术的交流和研讨成为一种自发的常态化的行为,而不是一个个学术性质较弱的半官方组织。
由于这种实用主义的盛行和商业的无孔不入,所以研发的资金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。
哪怕是基础学科的研究,都能从发达的商业那里得以充足的资金。
当然,这些年我们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确实增加非常快,但是资金利用效率不高,甚至造假骗资的问题,也是时有发生。
实用主义的背后,是商业的发达。
近些年,商业与科技,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商业与科技,呈现了无缝对接的形态。
我们很难分清乔布斯、马斯克、包括扎克伯格,他们到底是科技明星还是商业明星。
明星效应,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。
当然,我们的老总们也不傻,民众对商业人物的追捧更是远超其他国家。
所以,我们也出现了贾布斯、雷布斯、马布斯……
发达的商业背后,还有政治、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原因,时间关系,以后再进一步解读。
槽点2:猜想太多,实证不足。
但是,有些事,现在只能猜。
本书主要是生物进化论。
这门学科,要么动辄上万年的跨度,要么是基因层次的精度。
许多时候,还真的只能靠猜。
这其中还有一些对进化论的误解。
有的人,包括很多外国人,哪怕不是反智的那些人,至今认为进化论还不是严谨的科学,而是猜想。
既便是猜想,也是有必要的。
因为,几乎所有的伟大的理论发现,都是猜想在前,实证在后。
感悟1:要重新理解进化。
我们在教科书里了解到的,是进化论的核心内容。
但是,实际上,进化论在被发现之初就不是一个简单的“进化树”。
更形象的比喻应该是“进化之河”。
因为,树基本是向同一个方向发展的,
而河流的方向虽然总体上也是指向同一个方向,
但是,河流还会有许多支流,支流变成干流的同时,又有干流变成支流,
还有逆流,还有地下暗流……
河流更象一个网,水流之间相互关联,
有时是小河有水,大河满,
有时又是大河有水,小河满,
这种关系错综复杂,密不可分,
不会因为是小溪,就会可有可无。
进化论发展到今天,或者说,生物进化到今天,门纲目科属种之间,也已经形成了相互交织、密不可分的网,
整个生态系统,包括所谓的病毒、细菌与人之间,都是一种广义的共生关系,
没有哪个生物,可以真正的傲视群雄,独立存在。
感悟2:要重新理解死亡。
以前,对死亡的理解,更多的还是在哲学层面。
现在,则是从生物进化的层面重新理解死亡。
当然,这种理解更是一种猜想,因为与死亡这个事情相关的理论,更是难以求证。
在低级生物中,是存在某种程度的永生的。
死亡,作为一种进化出来的功能和现象,
为什么低级生物在进化中“选择”了放弃了永生?
或者说,为什么环境塑造了生物的死亡功能?
这足以令人陷入长久的沉思。
尽管,死亡这件事对生物的个体来讲,是一个痛苦的悲剧,
但是,对整个生命来讲,似乎并非如此。
感悟3:要重新理解生命。
生物变异的方向是随机的,
虽然,某一具体环境对生物的进化选择是有方向的,
但是,各种环境之间是千差万别的,
于是,进化的方向,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也是随机的。
但实际上,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地球,整个生命赖以存在的宇宙,从生命诞生之日起就是有方向的,
因为生命的诞生本身,就是一种方向。
但是,这个方向似乎并不是永生,至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永生。
进化,到底会将我们带向哪里?
那种永生,又意味着什么?
生命的意义,又是什么?
……
夜深了,晚安
附1. 参考信息
附2. 解读与评论
附3. 延伸与扩展